《论语》中的成语故事

时间:2025-04-18 14:41:15
《论语》中的成语故事

《论语》中的成语故事

《论语》是我国古代典籍中语录体著作的典范,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、哲学、伦理、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及言行。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,这本书是必读的。《论语》的语言质朴无华、寓意深远,包含了很多宝贵的处世经验和人生智慧,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,对后世语言文字的影响很大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《论语》中的成语故事,希望能帮助到大家!

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

一天,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,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。事后孔子对子路说:“你为何不这样说,他这个人,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,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,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。”这个故事出自《论语述而》,原文是:

叶公问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对。子曰:“女奚不曰:‘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’”

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,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,并授徒讲学,成为一位大教育家、大思想家。天道酬勤,一个人如果有了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”的精神,再配合科学的工作、学习方法,一定会取得成功。

君子成人之美

“君子”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词语,如“君子一言,驷马难追”等。在孔子心目中,“君子”是理想的人格标准,仅有两万余字的《论语》中,“君子”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。那么,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“君子”呢?孔子曾经说过:“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,而不帮助别人做坏事,小人则与此相反。”这个典故出自《论语颜渊》,原文是:

子曰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小人反是。”

关于君子的标准,孔子还有一些名言。如,《论语里仁》里的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”,意思是说,君子说话要谨慎,而行动要敏捷。《论语宪问》里的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”,意思是说,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,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、行动上的矮子。

过犹不及

子贡问老师说:“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德?”孔子说:“子张做事总是过头,而子夏总是做得还不够火候。”子贡说:“那么是子张要好一些吗?”孔子说:“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。”这段话出自《论语先进》:

子贡问:“师与商也孰贤?”子曰:“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”曰:“然则师愈与?”子曰:“过犹不及。”

“师”即子张,“商”指子夏,两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。成语“过犹不及”就出自此处。在孔子看来,事情做得过了头和没有做到位效果都是不好的。“过犹不及”这个成语提醒我们,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把握好“度”。比如在人际交往上,过于冷漠不行,过于亲密也不行。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对对方人格的尊重,这种尊重即便在亲近的人中间也该保留。无论对待朋友还是对待亲人,都应该把握好分寸,适度最好。

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

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弟子说:“不担任这个职务,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。”这句话出自《论语宪问》,原文是:

子曰: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”

在工作中并非总是事情做得越多越好,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,清楚地知道“我是谁”。只要把你应该做的做好就可以了,越俎代庖反而会把事情搞砸。
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

仲弓问孔子怎样做才称得上是仁,孔子说:“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,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。自己不想要的,不要强加于别人。要做到在诸侯统治的国家里没人怨恨自己,在卿大夫统治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。”这段话出自《论语颜渊》,原文是:

仲弓问仁。子曰:“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;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;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。”

《论语卫灵公》中也有这个成语,子贡问孔子:“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?”孔子回答道:那不就是“恕”吗?自己不想要的,就不要施加给别人。这段话的原文是:

子贡问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

孔子的弟子中,子贡才华很高,不但生意做得好,在外交、政治方面的才能也都十分突出。孔子对子贡讲的这席话,很有针对性,是提醒子贡不要恃才傲物。与人交往时,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、推己及人,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。

欲速则不达

子夏要到鲁国的莒父当地方官,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。孔子说:“不要一味求快,不要只顾眼前小利。如果一味求快,往往达不到目的;只顾眼前小利,反而使得大事不能成功。”这个故事出自《论语子路》,原文是:

子夏为莒父宰,问政。子曰:“无欲速,无见小利。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。”

急功近利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忌,凡事要有长远眼光、长远打算,该慢的地方不要求快,该放弃的小利不要贪图,成功方可水到渠成。
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

孔子教导学生,喜欢用“设喻”的方法,利用形象、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奥的道理。子贡问推行仁政的方法,孔子说:“工匠想要顺利完成工作,必须先把工具磨锋利。居住在一个地方,必然选择这个地方有贤能的大夫为师,结交有仁德的士人为友。”这个故事出自《论语卫灵公》,原文是:

子贡问为仁。子曰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居是邦也,事其大夫之贤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”

孔子对子贡的教导,意思并不是说把贤德者作为工具来使用,而是说要充分吸取他们的优点,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敏锐,策略更加明智。现在我们使用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往往是说在做某项工作之前,需要做好充分准备,才能取得好的效果。

逝者如斯

“燕子去了,有再来的时候;杨柳枯了,有再青的时候;桃花谢了,有再开的时候。但是,聪明的,你告诉我,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?”这是朱自清《匆匆》一诗里开头的几句。古往今来,对光阴易逝的感叹在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。南宋儒学家朱熹在《劝学》中也说:“少年易老学难成,一寸光阴不可轻。未觉池塘春草梦,阶前梧叶已秋声。”其实,这种感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《论语》里就出现了。

孔子在河边感叹说:“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!日夜不停息地奔流。”这话出自《论语子罕》,原文是:

子在川上曰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”

后人从中提炼出一个成语“逝者如斯”,用来比喻光阴如流水,一去不复返。

见贤思齐

人们常说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,所以从朋友身上往往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。如果交到好的朋友,获益匪浅;但如果交友不慎的话,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。我们遇到的人总有“贤”与“不贤”之分,那么在交友的时候,应该注意什么呢?

孔子说:“看见德才兼备的人,就要努力向他学习,做到和他一样;看见德行有亏的人,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。”这段话出自《论语里仁》,原文是:

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 ……此处隐藏5344个字……·颜渊》:“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,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”

87.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

【解释】:四体:指人的两手两足;五谷:通常指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。指不参加劳动,不能辨别五谷。形容脱离生产劳动,缺乏生产知识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微子》:“丈人曰:‘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孰为夫子?’”

88.斯文扫地

【解释】:斯文:指文化或文人;扫地:比喻名誉、信用、地位等完全丧失。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天之将丧斯文也,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。”清·徐坷《清稗类钞·三十四》:“巡检作巡抚,一步登天;监生作监临,斯文扫地。”

89.温故知新

【解释】:温:温习;故:旧的。温习旧的知识,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。也指回忆过去,能更好地认识现在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汉·班固《东都赋》:“温故知新已难,而知德者鲜矣。”

90.文质彬彬

【解释】:文:文采;质:实质;彬彬:形容配合适当。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,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雍也》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

91.无为而治

【解释】:无为:无所作为;治:治理。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。原指舜当政的时候,沿袭尧的主张,不做丝毫改变。后泛指以德化民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无为而治者,其舜也与?”

92.小德出入

【解释】:小德:小节;出入:偏离标准。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大德不逾闲,小德出入可也。”

93.血气方刚

【解释】:血气:精力;方:正;刚:强劲。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。”

94.学而优则仕

【解释】:优:有余力,学习了还有余力,就去做官。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子夏日:‘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。’”

95.循序渐进

【解释】: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宪问》:“不怨天,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,知我者其天乎?”朱熹 注:“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,循序渐进耳。”

96.循循善诱

【解释】:循循:有次序的样子;善:善于;诱:引导。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夫子循循然善诱人。”

97.言必信,行必果

【解释】:信:守信用;果:果断,坚决。说了就一定守信用,做事一定办到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子路》:“言必信,行必果,硁硁然小人哉。”

98.言必有中

【解释】:中:正对上。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夫人不言,言必有中。”

99.言不及义

【解释】:及:涉及;义:正经的道理。指净说些无聊的话,没有一句正经的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魏灵公》:“群居终日,言不及义,好行小慧,难矣哉!”

100.言而有信

【解释】:说话靠得住,有信用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”

101.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

【解释】:一句话说出了口,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。指话说出口,就不能再收回,一定要算数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夫子之说君子也,驷不及舌。” 《邓析子·转辞》:“一言而非,驷马不能追;一言而急,驷马不能及。”

102.一言以蔽之

【解释】:蔽:遮,引伸为概括。用一句话来概括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为政》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无邪。’”

103.一以贯之

【解释】:贯:贯穿。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子曰:‘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’曾子曰:‘唯。’子出,门人 问曰:‘何谓也?’曾子曰:‘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’”

104.以德报怨

【解释】:德:恩惠。怨:仇恨。不记别人的仇,反而给他好处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宪问》:“或曰:‘以德报怨何如?’子曰:‘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’”

105.以直报怨

【解释】:直:公正、正直。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宪问》:“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

106.因人废言

【解释】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,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。

【出处】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君子不以言举人,不以人废言。”

107.用行舍藏

【解释】:任用就出来做事,不得任用就退隐。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,唯我与尔有是夫。”

108.有教无类

【解释】:类:类别。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子曰:‘有教无类。’”

109.欲罢不能

【解释】:欲:想;罢:停,歇。要停止也不能停止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夫子循循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欲罢不能。”

110.愚不可及

【解释】:愚:傻,笨,及:比得上。愚蠢得别人比不上。形容极其愚笨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宁武子,邦有道则知,邦无道则愚。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”

111.怨天尤人

【解释】:天:天命,命运;尤:怨恨,归咎。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,一味报怨天,责怪别人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宪问》:“不怨天,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,知我者其天乎!”

112.择善而从

【解释】:从:追随,引伸为学习。指选择好的学,按照好的做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

113.知之为知之

【解释】:为:是。知道就是知道。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是聪明的。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,也指做人要诚实。

【出处】:《论语·为政》:子曰:“由!诲女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

114.众星拱辰

【解释】:比喻众人拥护,围绕着一个他们所敬仰的人。

【出处】: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,而众星共(拱)之。”

115.中庸之道

【解释】:指不偏不倚,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。
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庸也》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。”

《《论语》中的成语故事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